本報“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記者感言①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砥礪奮進,70年滄海桑田。把70年來的中國故事、河北故事講好,唱響禮贊新中國、奮斗新時代的昂揚旋律,是黨報記者的幸運和責任。
在“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大型采訪活動中,本報全媒體記者撲下身、沉下心、走下去,深挖基層實踐的源頭活水,采寫了一批“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報道,在記錄70年偉大變遷的同時,也積累了錘煉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許多感悟和心得。
在深入基層中練就強勁腳力,在洞察生活中練就敏銳眼力,在勤學深思中增強腦力,在書寫時代中練就不凡筆力。本報今起推出系列專版,刊發部分記者參加這次大型采訪活動的所思所感,以期和讀者朋友共勉,共同在奮斗中書寫新時代華章。
閉門覓句難 征行便有詩
□記者 谷 峰
4月3日至17日,作為“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的參與者,我與同事在正定縣塔元莊采寫蹲點報道,并先后刊發6篇稿件。
在長達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們一頭扎進正定縣,扎進塔元莊村,希望通過地毯式采訪,寫出別人眼中看不到的塔元莊,找到這個毗鄰滹沱河的村莊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軌跡的密碼。金霞的婚事、李俊平開飯館、“云”上種西瓜等小故事就是在一天天深入細致的采訪中被挖掘出來的。
宋代詩人楊萬里曾有詩云:“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就是講脫離生活,再苦思冥想也難寫出好的作品,只有走起來,走出去,深入生活,才能獲得創作的素材。正如當前全國思想文化戰線正在開展的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工作所要求,新聞記者先要增強腳力,深入社會實際,深入報道對象的生活,才能奠定鮮活報道的基礎。
講萬千道理不如講好一個故事,而講好故事的基礎是記者要真正走到新聞現場,真正深入火熱生活,真正與采訪對象面對面,傾聽他們的心聲。腳力是根基,要走下去,走得遠,走得深才能獲取盡可能多的新聞素材,才能獲得盡可能感人的細節,才能了解更多的新聞背后的故事。
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戰線的殷切期望,也是對新聞記者與時俱進的要求。通過這次采訪,我深深感到,“四力”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是一個由淺入深的動態過程。增強“四力”說起來容易,可真正做到、做好,卻必須要下一番硬功夫、苦功夫、笨功夫,一線記者增強“四力”貴在經常,重在平常。
貴在經常,就是要用馳而不息的態度、久久為功的韌勁,在培育專業精神、提升專業素養、增強專業能力上下功夫,掌握守正創新的“看家本領”,練出敢擔當、崇實干、善創新的好把式、真功夫,更好地適應和跟上時代的變化、實踐的發展。
重在平常就是把新聞一線,日常工作,作為增強“四力”最好的戰場。增強“四力”,必須從每一篇稿子做起,必須從每一次采訪做起,增強“四力”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在熟悉的地方
發現新的風景
□記者 張文君
熟悉的地方還有沒有風景?
作為一名駐站記者,平山縣的西柏坡,每年我都要來上幾趟。
今年4月初,再次來到西柏坡蹲點調研,這一次是要寫出西柏坡70年里的奮斗故事。時間跨度大,質量要求高,而且還要與中央各大媒體同場“競技”,我還能在這個只有八十多戶、二百多口人的小村莊里,再找到新的故事嗎?
沒有捷徑,只有沉到底,下足功夫。
我們直接住到了西柏坡村的一個農家樂里。老板閆慶芳夫婦,是西柏坡村最早做小買賣的村民,于是,他們成了我們第一個采訪對象,他們家賓館的大堂成了我們約村民座談、采訪的“會議室”……
幾天下來,我們奔波在西柏坡及周邊村子,采訪筆記每人都是厚厚一大本,白天認真采訪,晚上熱烈討論。圍繞“紅色初心”“奮斗故事”,我們精取素材,反復打磨,采寫了多篇報道,努力追求思想、溫度和品質。其中,《西柏坡 正年輕》作為整組的開篇,從“趕考”的出發地探尋“紅色初心”,隨后的3篇蹲點手記、1篇央媒記者采訪寫真、1篇“現場評論”、1篇散文《柏坡一家人》、3個新媒體作品分別從不同角度反映講述了西柏坡的變遷,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和故事,像一條條“活魚”被我們從“深水”里撈了出來。
為了找到基層干部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故事,我們追著西柏坡鎮副鎮長韓永忠采訪了三次,從鎮上追到村里,從村里追到縣里,終于從這位不善言辭的基層干部身上挖出了許多感人的細節和故事:為了建設西柏坡紅旅小鎮,副鎮長陳國平帶頭拆掉了自家在梁家溝村的祖屋,當晚,韓永忠等幾位同事知道他心里不好受請他吃了個飯,席間,陳國平痛哭失聲……
“我是黨員,我先上!”采訪結束已有二十多天,但這句話,一直在我們耳邊回響。在西柏坡,只要遇到大事難事,最好使的就是“黨員”這個稱號。共產黨員是群眾心中的主心骨,百姓眼里的風向標。紅色,始終是西柏坡最亮麗的顏色!
在路上心中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中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中才會有感動。
在西柏坡采訪,讓我周身涌動著熱血和激情:我是一名記者,我更是一名黨員!采訪現場就是我的戰場,在急難險重的任務面前,我是黨員,我先上!
真正“蹲”下去
真心“融”進去
□記者 吳艷榮 馬彥銘
華藥的蹲點調研報道,共刊發了3篇,包括《奮斗的傳承——三個華藥職工家庭講述“共和國醫藥長子”的故事》《再見!光榮“老華藥”——華藥蹲點調研隨筆(上)》《你好!美麗“新華藥”——華藥蹲點調研隨筆(下)》。稿件刊發后,不少讀者反映,這組稿件有情感、有溫度。華藥黨委宣傳部的李倩動情地說,這幾篇報道,近段時間在華藥職工中刷屏了,凝聚了人心,點燃了激情。他們相信,在奮斗的接力中,華藥不僅有光榮的歷史,也必將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溫度來自真實,也來自平實;來自真情,也來自鮮活。
真正“蹲”下去,才能練就強勁腳力,才能更好增強眼力、腦力、筆力,把真實而又平實的故事挖掘出來。確定采訪題目后,我們提前一個月著手,先期與華藥黨委宣傳部的同志進行座談,篩選稿件寫作角度;找來華藥廠志等書籍,并通過已經退休的華藥老職工找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創刊以來的全部《華藥周報》,掌握更多素材,拓展思路。開始正式采訪后,我們每天都到華藥“打卡上班”,老廠區、金坦公司、華民公司、新制劑分廠,每到一處,都能發現文字材料里沒有的細節和故事。金坦公司總經理馬東杰把毛阿敏的歌曲《希望》設置成手機鈴聲,退休的老職工們經常急切地打聽華藥的最新消息、關心華藥的發展,這些細節都寫進了稿件里。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經過沉淀和提煉,最終確定通過三個華藥職工家庭來講述“奮斗的傳承”大主題,通過光榮“老華藥”和美麗“新華藥”的對比來體現醫藥產業發展變遷的寫作思路。通過這次采訪,更深刻體會到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才能更加接“地氣”,聚“人氣”。
真心“融”進去,以真情實感和采訪對象交流。我們的采訪對象,既有87歲的“菌種皇后”,也有27歲的業務新秀;既有華藥的總經濟師,也有不愿“拋頭露面”的退休職工。是一個飽含深情的采訪提綱打動了總經濟師周枎,是多次真心邀請讓退休職工楊雅琴在省會民心河邊對我們敞開心扉;87歲的老人帶我們回憶歷史,27歲的業務新秀讓我們感受前沿信息……通過這次采訪,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走進群眾的心里,寫出的文字才能吸引人、打動人、感染人。
把“云”上的故事講精彩
□記者 孫占穩
解麗達
選好題,首先需要好眼力。作為本報“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打頭陣”的報道,選題勢必要反映在當地具有先導和引領意義,并在全省占據相對優勢的產業。
地上基本無山水、地下基本無礦藏,廊坊發展經濟的優勢何在、底氣何在?
細細梳理近年來到訪最多的企業,一根主線清晰起來:潤澤、華為、京東撐起大數據產業的廊坊版圖;維信諾AMOLED、京東方、翌光填補新型顯示產業的河北空白;安川都林、美國ATI、匯天威引領人工智能的行業新風……“大智移云”——這是廊坊作為首位產業大力培植的新興領域。
抓“活魚”,腳力是根基。從鳳河之南到運河東岸,從龍河之濱到永定河畔……歷經十余天,我們踏訪廊坊多個縣(市、區),深切感受到“大智移云”產業從無到有、由少聚多。尤其對比前幾年,“云”上廊坊如今已呈爆發之勢。
謀深度、拓廣度,腦力是關鍵。循著“大智移云”在廊坊的發展路徑,我們的采訪半徑也在不斷擴展——從農業應用到企業管理、從教學培訓到醫療服務,“大智移云”逐漸融入生產生活的每個角落。由此,我們也總結出“大智移云”在廊坊的最新發展階段,即“百業騰云”。
講好故事,筆力是功夫。如何讓虛無縹緲的“云”上故事明白易懂?如何讓“云”上廊坊更加深入人心?
從日常最熟悉的場景講起:戴上AR智能眼鏡可以自助旅游;手機上下載app,可以就診取藥;貨車裝上“云平臺”,就可為司機提供行車提示……
從今夕的強烈對比講起:廊坊開發區樓莊路,曾經是一片沙荒地,如今崛起了城市的新地標——京津冀大數據創新應用中心,見證了廊坊首家大數據企業的十年創業路……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正逢廊坊建市30載。廊坊的“大智移云”產業發展之路,正是新時代河北工業轉型升級邁出新步伐的一個縮影。從幾年前初次接觸“云”的概念,到一次次走進“云”企業、深挖“云”產業,憑借不斷增強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們將這一讓很多人感覺“云里霧里”的新興產業,如剝絲抽繭般層層呈現在讀者面前,生動可感,落地入心。
千萬里追尋好故事
□記者 張懷琛
提起保定學院西部支教畢業生群體,許多人并不陌生。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他們回信,“希望越來越多的青年人以你們為榜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這到底是群怎樣“有個性”的年輕人?為何非要把人生“定位”在遙遠的西部?他們后悔過嗎?帶著好奇和疑惑,我與同事飛越大半個中國來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走近這些“熟悉的陌生人”尋找答案。
不邁動腳力,很難體會離家5000公里意味著什么。搭高鐵、倒飛機,我們乘最快的交通工具依然用了2天才抵達且末。而19年前,侯朝茹等保定學院首批西部支教畢業生初來時,在路上顛簸了5天4夜。采訪中,老師們談及遠方的家時總會語塞,“沒趕上見娘最后一面”“父親得病都是事后才知道”“家里的大小事都幫不上忙”……距離并不總是“美”,有時也是虧欠、心酸和無奈。
不開動眼力,很難發現奮斗在戈壁荒漠的苦樂酸甜。因天氣干燥、用嗓過度,荀軼娜剛站上講臺3個多月嗓子就壞了,聲音像被砂紙磨過;辛忠起身上長了紅色斑塊,只能靠沖洗身體緩解癥狀。我問,這樣損耗身體的付出是否值得?他們答,當一批又一批各族孩子走出沙漠,那種人生價值的巨大成就感是在北京上海掙多少年薪也換不來的。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奮斗的青春最美麗”。
不發動腦力,很難探求這群年輕人內心的精神力量。且末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邊緣,有時一場沙塵暴就能“刮”走幾個老師,但保定學院首批到且末支教的15名畢業生中,除1人因特殊原因返回,其余14人全部扎下了根。追問原因,老師們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讓我茅塞頓開:“只有荒涼的沙漠,沒有荒涼的人生?!闭潜в羞@樣篤定的信念,他們甘愿用青春滋養這片荒漠土地。
不調動筆力,很難讓榜樣的精氣神感染更多人。腳力、眼力、腦力,最后都要通過筆力來體現,直抵人心的語言才能入腦入心。從動筆到見報,這篇報道幾易其稿,最終以《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為題,在“愛國情 奮斗者”專欄刊發。
好新聞永遠在路上。在實踐中增強“四力”,我們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