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您的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鳳凰河北:從生命中飛過的“和平鴿”

    發布時間:2021-01-04 10:09:00 來源: 編輯: 0次瀏覽


       在華藥老廠區辦公樓的鐘表上,展翅飛翔的“和平鴿”成了華藥的“代言人”。他講述著華藥60多年來“為了人類健康”的發展故事、見證了一代代華藥人的奮斗歷程。而對華藥老員工劉彥林和潘志先來說,“和平鴿”還有著不同的人生意義。

    \

    華藥外景圖  周克禹攝

    胸前的“和平鴿”

       “一到華藥,看到鐘表上的‘和平鴿’,我就忍不住——向‘和平鴿’敬禮。”回憶起1956年剛到華藥時的情景,85歲的劉彥林依然激動不已,“‘和平鴿’是為了世界和平呀!”

       在劉彥林書房的抽屜里,一枚“和平鴿”紀念章,把老人拉回到了1953年朝鮮戰場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1953年初,劉彥林所在的文工團接到赴朝通知,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為了適應戰地分散演出需要,劉彥林除了專業拉手風琴外,還學會了表演山東快書、相聲、單弦、大鼓... ...以便隨時邀請戰士們一起表演。

       一次演出中,在他的引導下,一個看上去只有十八九歲的年輕戰士,笑嘻嘻地走過來說:“我給大家來段山東快板。”說著就開始邊敲邊打。小戰士活靈活現的表演,惹得大伙拍手捶腿、笑得前仰后合。十幾天后,劉彥林他們聽說這里打了一場漂亮的襲擊戰,炸毀了敵人的一個炮兵陣地,又趕回來給他們慶功,沒想到這名小戰士卻在戰斗中犧牲了,他留下了一張血染的照片,上面寫著:小龍,我等你勝利歸來。秀秀。

       這讓劉彥林萬分難過,在他的著作《永遠唱不完的歌》中寫道:“萬惡的侵略者,你們讓多少父母失去子女,讓多少孩子成為孤兒,讓多少秀秀們生死離別!血債要用血來還。”

    戰爭是殘酷的,就在劉彥林奔走在戰地,為戰士們演出時,前線陣地無情的炮火震聾了他的雙耳,他只能含淚離開了戰斗了8年的部隊。一枚刻著“和平鴿”的抗美援朝紀念章和一張革命傷殘軍人證書,成了這段歷史的見證。

       “今后漫長的人生之路,怎么走啊!”剛滿21歲的劉彥林,在經歷了革命戰爭血和火的考驗后,看到華北制藥廠樓上展翅飛翔的“和平鴿”,找到了答案。

       今年89歲的潘志先,最喜歡拿出那件別滿紀念章的藍色制服,細細撫摸每一枚紀念章,尤其是那枚“和平鴿”紀念章。

       1951年3月,潘志先隨部隊前往朝鮮戰場,那時正在進行第五次戰役,在朝鮮的山洞里,志愿軍戰士們靠壓縮餅干和雪水維持生活。因為沒有蔬菜,很多人都得了“巧蒙眼”。就在此時,部隊接到命令,吃完晚飯開始總攻。“蘇聯支援的‘喀秋莎’(大炮)和志愿軍的全部火力同時開炮,戰爭隨即打響,戰場上也變成了一片火海。”回憶起那晚的戰斗,老人仿佛又看到了戰友們舍身忘死的一幕。“當時,我們去了就沒想著活著回來,就想著要和敵人拼到底。”

       回國后的潘志先,參加了空軍,但因為身體原因轉業回到了石家莊。市政府轉業委員會建議他到華北制藥廠看看,廠房上的‘和平鴿’讓他駐足了,“紀念章上的‘和平鴿’是代表世界和平,這里的‘和平鴿’是為了生產好藥,治病救人... ...”

    工作中的“和平鴿”

       1958年4月,潘志先轉業到了華藥鏈霉素車間,先后做過消毒工、配料工、車間副主任、工會主席,并2次獲四化建設三等功。“我一看到紀念章,就懷念起犧牲的戰友,當時很多戰友都是因為缺醫少藥犧牲的,我必須要為生產好藥沖鋒陷陣。”

       和潘志先一樣在工作崗位上“沖鋒陷陣”的,還有同樣被“和平鴿”吸引而來的劉彥林。

       1956年,劉彥林脫下戎裝轉業到華藥籌備處,后到105車間分包裝崗位工作,華藥第一批合格產品下線,竟四次經過了他的雙手。“我高興的整夜睡不著,寫了第一篇散文‘出生的嬰兒,我要告訴你’。”劉彥林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熱淚盈眶。“初生的寶貝啊,你這難產的嬌兒,當你經過一道道工序來到成品檢查室的時候,工友們拿起你看啊,看啊... ...喜悅的眼里漸漸涌滿了晶瑩的淚水... ...”

       也許是朝鮮冰天雪地的戰場,也許是馬良山火線那片血泊,讓劉彥林更懂得了生命的意義。他開始寫生活手記、學習筆記,記錄藥廠發生的故事。耳朵聽不見,他就用紙筆和同事交流,只上過五年小學的他,起初連個完整的句子都寫不全,不少“自找苦吃”“沽名釣譽”的流言蜚語也向他席卷而來,但他卻頑強的堅持著,用20年時間寫了400多萬字,并完成了被譽為“中國醫藥工人三部曲”的小說《東風浩蕩》《春風得意》《三月超》,用文學方式,記錄下我國醫藥工業發展的變遷。

    \

    劉彥林在書房寫作  周克禹攝

       他在回憶傳記《吐不盡的深情》中寫道: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已不再把寫作視為可有可以無的業余愛好,而是當做自己應盡的社會職責,一種責任感、使命感,促使我心甘情愿自找這份苦吃。

       在劉彥林老人那枚刻有和平鴿的“和平萬歲”勝利紀念章旁,他留下這樣一段文字:“這些能夠見證歷史的紀念品,時時發出警示:不忘初心,信仰堅貞,中華精神,代代傳承。”

    “和平鴿”飛進下一代

       在父輩的影響下,“和平鴿”也同時飛進了兩個不同的大家庭。

       在潘志先老人家,一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上潘老穿著那件別滿紀念章的深藍色制服,兒子潘立君和孫子潘嘉博分站兩側。

    \

    潘志先及其兒孫     馬彥銘攝

       “我、老伴、兒子、女兒、兒媳、孫子,都是華藥人,他們在不同崗位,都獨當一面。”潘老掰著手指頭,講述著三代華藥人的故事。兒子是工程師、兒媳是會計師、孫子是銷售員... ...在華藥遇到困難的時候,有高薪企業找到潘立君,但他并沒有動心,他知道父親希望他堅守著為了醫藥事業和華藥奉獻畢生力量的諾言。

        劉彥林也同樣擁有著幸福美滿的華藥大家庭,兩個兒媳、一個兒子都是華藥人。在他看來:想到華藥,就想到了親人、同事和朋友,他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歌唱華藥,歌唱祖國,歌唱偉大的時代!

    \

    獲得“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的華藥老員工

    分別是:宋文召、李寶珍、潘志先、李文彝、薛長卿、劉彥林 周克禹攝

     

        如今,刻在紀念章上的“和平鴿”依然閃亮,他記載著志愿軍戰士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報國情;記錄著“我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祖國知道我”的愛國志。70年過去了,今年10月,華藥包括劉彥林、潘志先在內的七位老人,獲得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在拿到紀念章的時候,老人們用粗糙的手指輕輕撫摸著金燦燦的紀念章。“和平鴿”從他們生命中飛過,從戰場到工廠,從愛國情到奮斗志,相信他們的精神也一定會在“和平鴿”的見證下代代相傳... ...(李倩)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聯系方式

    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東路388號

    咨詢熱線:0311-85993999

    傳真:0311-86672430

    查看更多 >>